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学校1952年设立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,先后经历了矿物工程系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,2007年8月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。在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,为我国煤炭行业输送了大批杰出的专业技术人才,同时也成为我国硅酸盐工程材料和新型材料领域教学、科研和应用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。
学院现拥有矿业工程(矿物加工工程方向)、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,拥有矿物加工工程和环境新材料的博士学位授予权、矿物加工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、材料化学工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、矿业工程和材料工程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。设有矿物加工工程、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复合材料与工程、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。
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实施专业;省级A类重点学科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、特色专业;省级“一流品牌”专业;国家双万计划“一流本科”专业;省级“六卓越,一拔尖”实施专业;2013、2016、2019年三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“双万”计划省级一流专业;安徽省一流(品牌)专业;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;省级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实施专业;省级“六卓越,一拔尖”实施专业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、高分子省级实践教育基地。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。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、安徽省振兴计划(新专业)、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发起单位。“选矿学”“高分子化学”“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”入选省级精品课程。“矿物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”“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”入选省级教学团队。
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50余人,在校博士、硕士研究生120余人。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%以上。
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、教学经验丰富、团结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。现有教职工77人,专任教师63人,其中教授17人,副教授30人,博士生导师5人,硕士生导师46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(兼职),墨西哥科学院院士1人(兼职),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、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,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,安徽首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,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,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,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,安徽省杰青1人,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。学院教师学历层次高,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5%,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41.26%。
近年来,学院承担包括国家“973”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美国国际发展署资助“中美环境健康项目”等国家级项目26项,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,产学研项目1500余万元。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,其中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6项。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,其中SCI、EI检索340余篇,出版教材、论著21部,获得发明专利授予权110余项。
近五年,在校生获得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,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一等奖,安徽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,安徽省“创青春”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,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,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,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,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三等奖等近百项国家级、省级竞赛奖励。
近五年,学子积极深造,诸多学子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南开大学、中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吉林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重庆大学、暨南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等“双一流”高校。部分学生赴美国、澳大利亚、英国攻读材料、资源循环硕士学位。
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,已与美国、德国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墨西哥、香港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长期开展交流合作和学生联合培养,并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。
学院将努力打造优秀人才团队,突出办学特色,扩大对外交流合作,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,力争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,矿物加工工程学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,材料学科进入国内前列。